哈勒景蒙古族乡建制于1983年5月,位于海晏县东北部,平均海拔3200米,是一个纯牧业乡。全乡总面积为67.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56.3万亩,人均占有草场面积338亩。辖永丰、哈勒景、乌兰哈达三个行政村,共有农牧户382户1679人,共有劳动力1335人。共有蒙、汉、藏、回、土五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预计2014年底,全乡农牧业总收入达到4832.66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7663.54元。
近年来,按照全州建设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的目标和要求,乡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步伐,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开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新局面。目前,全乡农牧户累计建成高标准羊用暖棚550幢6.6万平方米,98%的牧户实现养羊暖棚化(无畜、少畜户无棚);依托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乡建设,建成标准化暖棚的养殖小区9处22000平方米,年舍饲规模养殖可达到3万头只以上。养殖小区的建成为今后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对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目标奠定了发展基础。同时,全乡还建成围栏草场43.7万亩;建成人畜饮水管道7条46公里,实现引水入户247户,占总户数的64.7%,打土井149眼,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修建乡村道路12条82.8公里;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1.8万亩,户均达到50亩以上;以羊药浴池、配种站为主的畜牧业配套服务设施得到加强和完善,全乡共建成羊药浴池13处,配种点17处。100%的牧户实现通电,广播电视、移动通讯全覆盖;80%的牧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80%的牧户实现封闭式住房条件,农牧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各村都有卫生室,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等“热点”、“焦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群众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全乡拥有私家车的农牧户日渐增多,目前全乡共有242户农牧户购买了家庭汽车,占全乡户数的63.4%;在州府和县城购买商品住房户达136户。
同时,全乡党建、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到2014年底,四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9名,其中:机关党员22名,农牧区党员159名。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新型农牧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
哈勒景乡以十大亮点工作推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第六代养殖小区引领示范。设计了更合理、标准更提高、配套更完善、规模更扩大的第六代养殖小区两处,做到了单棚面积大(1200平米)、棚内跨度适中、水电路槽四入棚,商品畜观察区、病畜隔离区、饲草料储存区、牲畜饲养区和办公住宿区“五区分离”,年可再增规模舍饲养殖2.2万头只,从而再次引领了全乡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二是草产业发展探索新的出路。积极发掘我乡饲草料基地地肥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近1万亩,在满足群众养殖需求的同时,通过订单农业或基地租赁等形式,向辖内企业提供青贮草,有效解决了冬季养殖用草荒。三是犊牦牛舍饲育肥初见成效。近几年,我乡引导鼓励合作社和农牧大户尝试犊牛经济,利用新建的规模养殖小区开展犊牦牛舍饲养殖试验,既积累了牦牛舍饲饲喂经验,又总结出了圈养藏羊、牦牛、犊牛不同的棚舍跨度需求,从而积极引导农牧民加大牦牛舍饲养殖力度,为减少草场上超载的大牲畜、以幼畜经济和舍饲养殖促进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双赢”找出了路子。四是用活固定资产增产增收。三村“两委”及合作社及时转变发展思路,盘活用活村级及合作社固定资产,及时清产核资,制定资产管理办法,以“订单收购、按劳计酬”方式管理大型牧草收割粉碎机,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收割质量,20天为合作社创收15万元;对精饲料加工机、小组粉碎机、剪毛机等农机机械,实行“承包经营,服务全村”的办法,既保证设备有效利用和日常养护,又能服务全村适当创收;对养殖小区棚舍实行“统一管理、分组经营、分组核算、适当收费”方式服务全村,从而拓宽增收渠道,达到牧户与合作社“双盈利,双增收”的目的五是羊毛竞拍和羔羊订单销售效益多。积极引导合作社打破羔羊、羊毛集中销售以行政村划分的惯例,与多家收购商积极联系协调,在合作社的组织牵头下,按照集约生产、规模销售、集中竞拍的原则开展竞价销售活动。加快羔羊特色产品品牌进程,注册登记了“奥楞诺尔羔羊”养殖和加工类两个品牌商标,提高了哈勒景羔羊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价格。每年组织三村合作社及牧户集中竞价出售大白毛近50吨,以订单方式向省州内外出售羔羊2.3万只。六是特色养殖为增收再创新路。大力支持”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特色产业的发展,扶持带动群众及合作社开展养殖小区、棚圈、冬春草场闲季大雁特色养殖,既锻炼了合作社经营能力,又闯出了一条牧区棚圈、草场闲季有效利用,剩余劳力特色养殖多元增收的路子。七是村容村貌凸现民族特色。以“抓重点、赶进度,重质量、出时效”的工作方式,在村容村貌“党政军企共建”活动中共整合各类建设资金2854万元。在具体建设中突出一个主题:蒙古族特色文化,狠抓两个建设:生产设施建设和生活设施建设,规范三个步骤:拆除、新建、粉刷三个步骤有序开展,刻画四区各异:按照全乡各族群众居住的四个区域,采取“一区一特色”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村落布局,实现五个同步:加强领导、统筹推进,把动员、管理、监督、资金和建设五个同步起来的“12345”工作法,使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达到了参建单位、参建群众“双满意”的局面。围绕突出蒙古族民族文化特色这一主题,建成划分六个区域,发挥八项功能的民族文化广场一处,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八是民族盛会推进幸福和谐。成立了格日勒马术协会、那青赛马协会和蒙古颂词协会,顺利举办了哈勒景乡第四届湟水源那达慕大会暨第二届优良畜种展示会,吸引全乡及周边近5000人次群众参会,近500名运动员和171头只优良种畜参赛,颁发奖项22项99名,做到了安排有序、简朴大方、精彩丰富、畜种齐全、群众满意,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励群众改良畜种多元增收,达到了传承民族文化、交流现代科技、创新多元增收、促进幸福和谐社会的目的。九是“54321”夯实民族团结基础。我乡始终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完成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总结出了“54321”的做法。即:处理好军地、村企、家庭、邻村、服务的五个关系,开展“乐在牧家、学在牧家、美在牧家、富在牧家”的党建四在牧家活动,在全乡三个村开展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三个争创活动,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两个共同主题,以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一个目标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目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体现在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上,形成了全乡各民族间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经过努力,顺利完成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观摩任务。 十是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我乡争取到乡村道路建设达87公里1164万元;村貌整治投资1150万元;人饮管道17公里140万元;再建养殖小区两个近400万元,引进奶牛场1300万元;马背民族互动营投资近3000万元。可以说建设涉及水、电、路、棚、房、院、街道以及畜牧业龙头企业和三产开发,大规模、全铺开、多领域的建设,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和力度,夯实铺就了一条哈勒景乡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快车道。
全乡呈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