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镇位于海晏县城西北部,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平均海拔3180米,年平均气温-2℃至1.4℃,无绝对无霜期。全镇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镇区居民主要从事商贸、运输、建筑、旅游、餐饮等行业和工种。镇区道路共有城镇主要道路30条,约长27公里。移动、联通、铁通、电信等综合通讯服务网络覆盖,镇区公共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西海镇党委、政府成立于2002年10月。现共34名工作人员,目前所属单位有物业站、城东、城南、城北、城西社区居委会和常顺调解室。总人口14895人6769户(其中常住人口 12275人5765户,流动人口2638人1004户),有汉、藏、回、蒙古、撒拉、土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镇人口的50%。驻镇行政企事业单位167家,共有干部职工6917人。集贸市场3处,辖区企业57家,专业合作社4家,个体经营户727家(其中:各类宾馆94家、餐饮娱乐类170家、零售服务业242家、自行车租赁行28家、特色产品销售加工业18家、医疗机构19家、教育类8家、个体维修加工类134家、运输业8家、电商6家)。
西海镇现有党支部7个,党员129名,其中女党员50名;机关在职党员59名、农牧民党员68名、大学生党员2名。辖区驻镇单位党员1518名,其中机关在职党员1313名、农牧民党员99名、个体工商户党员42名、离退休党员64名。经过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镇先后获得国家级卫生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西海镇前身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国营二二一厂,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在此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地在经历了29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于1987年6月正式宣布退役。遵照国家化剑为犁、和平利用、造福人民的构想,在经过多年核设施无害化处理和环保整治之后,海北藏族自治州经国务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州首府迁入二二一基地,并定名为西海镇,自此,西海镇在原有二二一厂区的基础上开始现代化城镇建设,成为了海北州州府所在地城镇。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时代为1957-1995年。西海镇镇区内的基地旧址12处,分别为221厂总指挥部旧址、图书科技楼旧址、档案馆旧址、红旗图书馆旧址、西宁驻211厂办事处旧址、33号将军楼旧址、42号筒子楼旧址、43号筒子楼旧址、1~10号黄楼旧址、西海镇影剧院旧址、纪念碑、地下指挥中心旧址。西海镇作为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段历史是一段光荣的历史、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自强史,同时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载着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强大而艰苦奋斗的丰功伟绩。同时这段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