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方式 全力做好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十二五期间海晏县建成县级文体活动中心、博物馆、民族体育场、文体活动广场等建设。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的目标,覆盖面达到了100%,实施了29处农牧家书屋工程,实现村级农牧家书屋全覆盖目标,2014年在农牧家书屋基础上实施了农牧家卫星书屋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了农牧民健身工程,全县共有健身点38处,篮球场32个,农牧民健身广场19处,健身点38处,体育运动场地95处,保障了城乡健身活动有序开展。实施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9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100%。村级文化活动室和配套的村级文体活动广场年底将达到全覆盖。实现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利用现有馆舍面积及资源,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剪纸工作室、文化娱乐活动室,开展文化广场活动、普及文化艺术辅导、文化下乡、举办剪纸、祭海、蒙古族颂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各开放公共场地标识清晰、环境整洁。



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
结合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演出。每年开展文化下乡、送图书下乡20余次,开展大型广场活动12场次,各类文体活动28场次,送电影下乡、进社区免费演出350余次。依托传统节日各乡镇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开展乡级赛马会、那达慕大会、农牧民运动会等活动,使当地农牧民进一步满足了精神需求。近年共收集、挖掘、整理民间(蒙、藏、汉、回族)故事30多万字,编辑出版《青海·海北海晏民间故事卷》和《青海·海北海晏县导游词》、《乡土海晏》、《海晏县蒙古族旗志》、《海北文化旅游丛书·河清海晏》等;编制完成了《达玉部落历史文化研究》藏汉书刊,制作完成了海晏县《梦幻海晏》光碟,首张《海晏情》县歌专集,同时开发了“虎符石匮”纪念品。出版了《海晏县金银滩藏乡剪纸邮册》、《海晏县金银滩藏乡剪纸画册》、《青海·海北海晏民间故事卷》和10万多字的《青海·海北海晏县导游词》——“河清海晏”、编辑出版本土作品《乡土海晏》图书400册;出版发行了反映蒙古族民俗、文化及历史沿革的《海晏县蒙古族旗志》。编排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音乐歌舞剧《达玉欢歌》和《青海湖圆舞曲》。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海晏县上草褡裢湖西遗址、大水塘遗址、光明遗址、月楼石崖遗址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对达玉婚俗、青海湖转海、青海湖祭海、金银滩越弦、彩粉时轮坛城、蓆芨草背篓编制技艺、剁单子技艺、酸奶鞣牛羊皮技艺、牛皮编制技艺、金银滩马术10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调查、记录、建档。截止目前现整理出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7项,文字资料整理初稿已完成,目前海晏县共挖掘非遗文化遗产项目97项。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海晏县达玉民俗村、金银滩水上乐园、马背民族互动营以及自行车服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收入不断增多,形成了良好发展势头。王凤英、王桂梅、张万红剪纸艺术、仁毛蒙古族民族服饰制作、“洋吉拉姆”高原动物标本制作等民族民间艺术和手工艺蓬勃发展,掐丝唐卡、牛羊头标本、民族帐房制作等民间工艺品也被引进开发。目前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37家,“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销售收入从最初每年十多万元发展到两千多万元,甘子河乡形成以藏式工艺品生产、民族演艺培训表演和堆绣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青海湖乡形成以民族歌舞演艺队、 动物标本制作、马术表演为主的特色产业;哈勒景乡形成以蒙古族传统艺术传播、牛羊头工艺品生产、蒙古族服饰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金滩乡、三角城镇形成以民间曲艺队、民间社火表演、民间戏剧和 民间文艺演出队、剪纸、刺绣、香包加工生产为主的演出业和手工艺加工业;西海镇形成围绕旅游开发的工艺品加工销售产业、自行车服务基地。


注重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度不断提升
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两项主要指标大幅提升。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1.32万人次,旅游收入1.62亿元; 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147万人次,旅游收入4.75亿元;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91万人次,推算旅游收入6.42亿元。旅游业在海晏县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地位突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同时也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是坚持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以文化背景为依托,深入挖掘独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文化背景的旅游景点,形成旅游与文化大发展的格局。重点开发以达玉民俗村、马背民族现代营和金银滩景区为载体的草原文化,以原子城为载体的红色文化,以西海郡故城遗址、年钦夏格日山、王洛宾老房东为主的历史文化,以白佛寺、佛海寺、麻秀寺为主的宗教文化,以达玉文化和托茂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二是坚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加大海晏藏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力度,加快采摘基地、购物中心、餐饮娱乐为主的功能区建设,打造以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餐饮娱乐、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海东、三联、幸福滩新村为主要载体,积极开发放牧体验、草原竞技、射箭、新农村新牧区新生活体验等旅游项目,探索整村开展乡村旅游新模式,壮大一批农家园,加快发展生态园、农牧家乐、风情园为主的乡村旅游,采取逐年扶持、整体提升的办法,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的农牧家乐。三是坚持旅游城建联动发展。示范区打造上,根据城镇功能区划分和产业布局,加快旧城区改造,有序推进办公、公共服务、文体活动等功能区建设,争取实施以休闲、游乐为主的湟水河湿地公园和以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东大滩水上乐园建设项目。完成群众文化体育馆、文博馆、星级宾馆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县城服务功能。四是坚持工业旅游互促发展。积极探索工业与旅游互促发展的新模式,把文化旅游业发展延伸拓展到工业新型产业,带动特色旅游向深层次、多领域延伸。同时,加快海晏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园项目标准化养殖区和牛羊肉深加工区建设,培育建成集饲草料种植、生态规模养殖、牛羊屠宰、保鲜、加工、销售、餐饮服务“七位一体”的产业园,重点在观光和消费上做文章,大力发展“观摩经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